心經的人生智慧 – 四諦法

前兩星期跟老同學談到”僧侶與哲學家”,不期然想起那本”西藏生死書”。人既煩惱係必然,羊咩係百分百同意,但係人又可以點消滅煩惱?

想起濟群法師的心經講要:

“苦、集、滅、道在佛教中稱為四諦法門。諦,是真實義。四諦即四種真實不虛的道理。佛陀初轉法輪時,對喬陳如等五比丘就是開示四諦法,此後佛陀一生設教幾乎沒有離開這個綱領。因此,四諦是修學佛法的大綱,在佛教中是十分重要的。四諦含有二重不同的因果。苦、集二諦為迷的因果:集是因,苦是果,由集感苦是人間雜染因果,滅、道二諦為悟的因果,道是因,滅是果,由道證滅是覺者的清淨因果,這是兩種不同的人生,一是以情為本的人生,一是以智為本的人生學佛就是轉迷為悟,轉染為淨。

四諦法中的第一個是苦諦。「苦」是有情生命的病狀。有人說學佛是逃避現實,我認為這種提法不對,因為學佛的人首先就是要認清人生的現實。作為人,它要面對的是什麼?諸如生、老、病、死、無常、因果、苦、空等,認清現實,始能改變現實,這是佛教解決人生痛苦的前提。然而一般不學佛的人則恰恰相反,他們雖然生活在現實社會中,卻不敢勇於面對現實。

就說「病」吧,通常人們要是得了一般小病,如感冒、肚子痛,我想誰都不會去在意,假如得了是愛滋病、晚期肝癌,此時就很少有人能夠面對它,你看那些病人在沒有能夠瞭解他病況前,也可能還談笑風生,一旦得知自己的病情,就會大驚失色,精神一下子就崩潰了,原本按病情能活三個月,但因為病人的精神的關係,結果半個月就完蛋,所以在醫院裏醫生如果查出某人得了不治之症,一般對病人都是保密的,為什麼要保密呢?因為病人不敢面對。

「死」更可怕,討論死首先不期然的想起魯迅先生著作中編寫的一個故事:說有一戶人家生了一個孩子,這時有許多達官貴人、親戚、朋友來祝賀,有人說孩子將來會當官,有人說孩子將來要發財,有人說孩子長了一副長壽相,這些人因為說了假話、好話,都得到主人的熱情款待。最後,來了一位客人說孩子將來是要死了,結果被主人大罵一頓,然後轟走。孩子的未來死是肯定的,而升官、發財、長壽則未必,而死作為人生的現實,人們卻不願意接受,不敢面對。

魯迅的故事雖然說了是一戶人家,但卻反映了整個社會的情況,你看通常人家房門貼的從來都是發財、長壽一類話,人們之間打招呼說的也是恭喜、發財、健康、長壽。卻不會有人在自己家門口?上「死」字,廣東人忌諱「四」字,因為「四」是「死」的諧音,春節期間說話儘量避開「四」字,可見人們對死這種現實的畏懼逃避。

「煩惱」是生命中重要的組成部分,因而人類必然存在煩惱,如何面對煩惱呢?一般總是採取逃避的態度,比如出去旅遊、散心、看電視、跳舞、唱卡拉OK、打麻將、喝酒、吸毒等藉這種種活動來逃避自己,古詩曰:「但願長醉不願醒。」這是借酒逃避,很少有人能夠在煩惱生起時,能夠不尋求外物,冷靜面對自我,觀照煩惱的生滅。

而學佛則不然,要認識人生的現狀,勇於面對它,如對死,六念法門中,就有念死;無常,佛教中列為三法印,要我們時時觀照它;空無自性,這是有為法真實相,佛教中有空觀;苦是佛教對人生實質的判斷,佛經仲介紹人生的種種苦惱,如前面所說的三苦、八苦、無量諸苦,認識人生的痛苦是解脫人生痛苦的前提。”

About Ellen羊, 阿羊, 羊咩, lamblamb, 大頭羊, Ellen Young

喜歡的人可以每天對他笑,討厭的人連看都懶得看一眼。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羊有咩感 and tagged 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