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係好鍾意上呢科中醫營養學…羊咩其實好易受迷惑,嘻嘻。講課嘅 MISS 鐘把聲音真係好好好溫柔㗎,人又斯斯文文,最殺人係佢好鍾意束馬尾,唉,仲要係短短地剛剛到頸…所以,上堂確係一件賞心樂事嚟㗎。每星期,兩個小時,剛剛好!昨天經已係第十堂嚕,好快到六月尾考試,咁就讀完科中醫營養學,有啲唔捨得添。
當然,課堂嘅內容亦非常吸引。先以西方營養學分析,食物是以其所含的蛋白質、卡路里、碳水化合物、維他命等來評估營養價值。然後利用中醫注重食物的性能,古代簡稱”食性”、 “食氣”、 “食味”,即與中藥性能一樣,包括性,味,歸經和升浮沉降等來證實對人體嘅效用。
例如:古代有這麼一句話“五穀宜為養,失豆則不良”,就是五穀雜糧必須要配上豆類。黃豆:味甘、性平,入脾、大腸經。 功效:功能健脾,寬中。《日用本草》載有其能「寬中下氣,利大. 腸」。李時珍指大豆「治腎病,利水下氣,制諸風熱,活血,解諸毒。」《名醫別錄》說:「生大豆逐水脹,除胃中熱痹、傷中、淋漏,下瘀血,散五臟結積、內寒。」人類對黃豆營養的研究始於三十多年前,通過西醫營養學,一系列世界性研討會公佈研究成果,證實黃豆驚人的功效,一致公認黃豆是富含蛋白質、鈣、卵磷脂和易被人體吸收利用的鐵。
中西醫營養最大的不同點,其實就在於中醫營養學,是以中醫的理論基礎為依據,著重整體的概念,以人體的陰陽平衡為主軸的一種學說,調其五行令其平衡以養生的一種觀念。而在西醫的營養學中,所重視的是每一種食物在食用進入人體後,在人體發生變化的生化過程,及其對於人體的影響,物質在人體的新陳代謝中,產生的一連串生理效應,及多種營養素之間的協調與合作。
太深奥,吾知你講乜,睇到瞌眼瞓….
唔係掛?黃豆噃,咁有趣都話悶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