順應四季調五臟

著名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岳說:「春應肝而養生,夏應心而養長,長夏應脾而養化,秋應肺而養收,冬應腎而養藏」,春季適合養肝,夏季應養心,秋老虎之時節應養脾,秋季應養肺,冬季應養腎,就是說人體五臟的生理活動,必須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,才能與外界環境保持協調平衡!正是中醫四季養生的一個基本原則。

中醫把人生病的原因歸結為內因、外因、不內外因,外因正是指因為季節變化而產生的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幾大外界因素,人體正氣不利,就會被這些外界因素侵襲而生病。“順四時而適寒暑”,是中醫養生學裡的一條極其重要的原則,也可以說是防病、長壽的法寶。人體與外界環境相互感應,晝夜交替,四季輪轉,所以養生的重點也要根據外界變化而隨時做出調整。

古代醫學中即認為,人體之所以會被疾病侵犯,不外乎有下列幾項因素,例如七情的內傷—忿怒、喜悅、憂思、悲傷、恐懼、驚嚇,飲食不節—如嗜食過酸、過苦、過甜、太辣、太鹹的食物、食量不均衡以及不清潔的食物等,和外邪的侵犯—傳染疾病、寒冷的天氣、酷暑熱氣、悶濕的環境、乾燥的氣候、瘟疫等等。環境與氣候溫度、濕度多變,對於脾臟是一種極大的負擔。

由於「肺屬嬌臟,喜潤而惡燥」;因此喜愛炒、炸、辛辣、菸、酒之類的食品,皆傷肺。怒傷肝,思傷脾,悲傷肺,恐傷腎,「恐」包括驚恐、恐懼,或是長期處在某種壓力下導致恐懼的情緒,都會造成腎臟的負責。

About Ellen羊, 阿羊, 羊咩, lamblamb, 大頭羊, Ellen Young

喜歡的人可以每天對他笑,討厭的人連看都懶得看一眼。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營養課題重溫, 學神羊咩 - 中醫、營養學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