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弟子規》上又講到「人有短,切莫揭」。人家有短處,不可以隨便批評,去揭發人,說人的過失,實際上也是自己的過失。
古德有所謂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。真正一個修道的人,修行人,正人君子,他不會去看別人的過失,心裡面常常就是觀照自己的言行、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他不去看別人的過失,人家的好醜跟自己有什麼相干?愛管別人的人肯定是輕忽了自己的過錯,眼睛往外看就不能內照了。一個人愛批評人,這個人肯定不是修行人。一個真修行的人一定是念念觀照自己,不去看別人。即使是看別人,只看好樣子,不看壞樣子,看別人都是聖賢,只有自己一個是凡夫,這種人就是真修行人。
子貢是孔子弟子裡面言語第一的,很會說話,大概也很愛說話,言談之中可能有意無意也就喜歡批評別人,講人家的過失。結果孔子在這裡就教訓他,「子曰:賜也賢乎哉?夫我則不暇。」孔子說賜,賜是子貢的名,說你自己是不是很賢?你就是個賢人嗎?以我來說,我則自顧不暇了。孔子很謙虛,他說自己聖與仁不敢承當,甚至君子都還未夠格,這是孔子之謙卑。孔子一生都在改過遷善,聖賢之道沒有別的,就是勤學、改過。孔子好學,孔子能夠不斷的改過遷善,這是他能夠成就聖賢的方法。他一天到晚都在反省自己,有毛病就努力的改,哪有什麼閒工夫去看別人的毛病,去毀謗人、批評人?所以他無暇。無暇,沒空。自己沒有達到聖賢的地位,就要不斷的反省改過,改過都來不及,哪有什麼閒工夫去管別人的過錯?孔子在這裡給子貢做身教,說「夫我則不暇」。從這裡就可知聖人之所以成聖人,就是無時無刻不在修自己,沒有閒工夫管外面的境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