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季養肝

春回大地,萬物復蘇。

此時,人體肌膚新陳代謝還不能適應氣候變化的速度,因此皮膚中的污垢易引起炎症、化膿。加上春季濕度逐漸加大,而溫暖的氣候和一定的濕度給細菌、病毒在呼吸道的生長創造了條件,感冒、流感、流腦、肺炎、急性支氣管炎、病毒性肝炎等疾病常易發生。作為變態反應性疾病的支氣管哮喘也在春季高發。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,在春季常因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肝炎復發。對中老年人而言,氣候乍寒乍暖,容易引起宿疾復發,尤其在春分前後,老年人最易復發偏頭痛、胃痛、慢性咽炎、過敏性哮喘、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精神病等。因此,人們應採取積極的防治措施,順應季節的變化。

根據祖國傳統醫學理論,春季氣候變化以風為特點,體內以肝、膽經脈的經氣最為旺盛和活躍。春季陽氣升發,養生者應順時而養,注重保護萌生的陽氣,使之在體內逐漸充沛旺盛。春應于肝,肝性喜舒暢,故務使精神愉快,氣血潤暢;初春暖涼交錯,宜隨氣候變化而加減衣服等。

故春主肝,而風為春之主氣,又多襲於肝,所以,春季的飲食養生的要點以平肝息風、滋養肝陰為主。可選用扶助正氣的補品,同時宜食清淡的食物;正確的補養之道是以溫補為佳,忌諱以熱補助長陽氣。

春天因陽氣生發,人體新陳代謝開始旺盛,在飲食養生方面應貫徹《黃帝內經》所提出的「春夏養陽」原則,也就是說宜適當多吃些能溫補陽氣的食物。

1. 大蒜:味辛、溫,有行滯氣、暖脾胃、解毒、殺蟲之功效,可治療飲食積滯、脘腹冷痛、水腫脹滿、泄瀉、蛇蟲咬傷等。因蒜中含有植物殺菌素,故有很強的殺菌能力,對於由細菌引起的感冒、腹瀉、腸胃炎及扁桃腺炎等有明顯的療效,還有促進新陳代謝、增進食欲、預防動脈硬化和高血壓。據研究指出,大蒜可增強維生素 B1 的作用,這是因為蒜可和維生素 B1 合成一種名為「蒜氨」的物質,且蒜氨的作用比維生素 B1 還要強,而維生素 B1 是參與葡萄糖轉化為腦能量過程的重要輔助物質,故有補腦的作用。另外,大蒜能抵制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危害,以減輕因此帶來的不良後果。

2.韭菜:古代醫家李時珍曾說:「韭葉熱根溫,功用相同,生則辛而散血,熟則甘而補中,乃肝之菜也」,所謂肝菜是指韭菜對肝的功能有益。中醫認為春與人體五臟中的肝相應,而春季人體肝氣運行較為旺盛,易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,故在春天多食韭菜,以增強人體脾胃之氣。

中醫認為肝主疏泄,即調攝情志。養肝需調整好精神狀態,保持心情舒暢,少動肝火。另外,脂肪肝的成因主要是過食肥甘厚味,因此,護肝需飲食清淡,多吃新鮮蔬菜、豆製品、魚蝦、瘦肉和水果,多喝水,少飲酒。對溫補藥物應慎用。

肝膽在晚上十一時至凌晨三時最興盛,各個臟腑的血液都經過肝,此刻肝臟的解毒作用也達到了最高峰。我們在此時也應順應自然,保證充足的休息,才能讓肝臟發揮其調節氣血的作用,以消除疲勞的感覺。

中醫認為肝開竅在目,一切與眼睛有關的疾病均與肝有關。眼睛之所以能夠正常的自由運轉,主要是靠肝內陰液的濡養。我們用眼過度就會傷肝,常運轉眼珠對眼睛有保健作用,而保養眼睛也有養肝的功能。

從中醫角度而言,我們可以通過日常飲食達致補肝護肝作用。我國的傳統醫學素來有「五色飲食」的說法,而肝主青色,「青色入肝經」,因此平時可多吃一些青色的食物,例如菠菜、西洋菜、芥蘭、青瓜、冬瓜、綠豆等,具有滋陰潤燥,舒肝養血的功效。

唐代醫家孫思邈說:「春日宜省酸,增甘,以養脾氣」,這是因食用過多酸味食物,會助長肝氣的形成,而甜味的食品入脾,能補益脾氣,故可多吃一點。可補益脾氣的食物有:

1.山藥:味甘性溫,有健脾、補肺、固腎、益精之功效,可治療脾虛泄瀉、虛勞咳嗽、遺精、帶下、小便頻數、食慾不振、身體虛弱等症。在春天多食山藥其目的有二,一能健脾益氣,以防止春天肝氣旺傷脾;二能補腎益精,可提升人體陽氣,亦可增強人體之抵抗力。

2.大棗:味甘性溫,尤宜春天食用,有補脾和胃、益氣生津、解藥毒、調營衛之功效,可治療脾虛食少、久痢久瀉、氣血津液不足等病。

中醫認為「見肝之病,知肝傳脾,必先實脾」。肝屬木,脾屬土,木旺則乘土。而肝主藏血,貯藏和調節全身血量,脾主統血,為氣血生化之源。脾氣健運,氣血生化有源,血量充足,則肝血充盈。因此適當保養脾胃的消化功能,吃一些有益氣健脾功效的中藥如黨參、山藥、茯苓、白朮、薏仁、扁豆等,對調養肝臟也大有裨益。

About Ellen羊, 阿羊, 羊咩, lamblamb, 大頭羊, Ellen Young

喜歡的人可以每天對他笑,討厭的人連看都懶得看一眼。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營養課題重溫, 學神羊咩 - 中醫、營養學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

Leave a Reply